格爾尼卡高清畢加索名畫解讀
格爾尼卡 西班牙 畢加索 布上油畫 縱349.3×橫776.6厘米 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藏
格爾尼卡,這座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族城鎮(zhèn),在1937年成為納粹“神鷹軍團”轟炸機的目標,化為廢墟,數(shù)千無辜百姓喪生。畢加索面對這慘痛的暴行,創(chuàng)作了這幅震撼人心的巨作,以表達他對法西斯暴行的強烈抗議。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中心,結合具象和立體主義手法,通過幾何線的組合,構建了嚴密的內(nèi)在結構和緊密聯(lián)系的形式。這幅畫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zhàn)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畢加索定居巴黎,但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感到不滿。1937年4月26日,格爾尼卡遭到法西斯德軍的轟炸,畢加索目睹了這一慘劇,義憤填膺,開始繪制這幅壁畫,用畫筆為槍,對抗不人道的暴行。
這幅《格爾尼卡》沒有描繪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卻以牛、馬、女人、燈等物體,超越了表象,將象征性的戰(zhàn)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展現(xiàn)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畫中的牛代表殘暴,馬象征人民,畢加索用象征主義手法,向人民呼吁,有意識的宣傳。畫中的母親形象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lián)想到自由女神像,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相似,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zhàn)爭畫中的形象有姻親關系。
這幅畫乍看之下形象組織隨意,實則經(jīng)過精細的構思與推敲,有著嚴整統(tǒng)一的秩序。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每段都突出顯示不同的形象,如公牛、馬、自由女神等,展現(xiàn)了豐富的細節(jié)和重點。
這幅巨畫是畢加索為進步和平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制,引發(fā)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成為政治斗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這幅作品超越了單純事件的抗議范疇,成為象征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象征著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也是文明的死亡。
版權聲明:文中所以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圖片如有侵權可聯(lián)系網(wǎng)站進行修改或刪除。繪畫吧-畫畫僅供美術繪畫愛好者學習交流,所有繪畫作品及文字版權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業(yè)及其他營利目的,責任自負!
歡迎關注:【繪畫吧-畫畫】http://www.xcy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