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馬鈴薯杰作賞析
此畫約從1880年開始構(gòu)思,前后有幾幅變體畫,確切完成的時間應(yīng)在1885年4至5月,有83×114.5厘米大。現(xiàn)藏阿姆斯特丹國立文森特·梵高藝術(shù)館。
“他把整個畫面涂成一種沾著灰土的、未剝皮的新鮮土豆的顏色。畫上面有骯臟的亞麻桌布和熏黑的墻,那盞吊燈掛在粗陋的檁梁上,斯蒂恩給父親端來煮土豆,母親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邊,而在他們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來順受的神情。”
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觸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與前面以織布工為題材的作品相比,這幅畫的明顯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雖然因為離模特太近,導致透視比例產(chǎn)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這幅畫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寫實主義的“冷靜旁觀”。一家人身處如此悲慘境遇,卻是那樣的安詳和平靜,令觀者對人生、對命運產(chǎn)生無限的感慨。梵高說:“我要努力學會的,不是畫一個比例正確的頭像,而是畫出生動的表情。簡單地說,不是描摹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畫鮮活的生活?!?/span>
這幅畫是梵高在紐南時期的最佳杰作,也是畫家自認為其時最好的作品,梵高其時在北布拉班特居住。同樣構(gòu)圖的習作有兩幅,素描與速寫各一幅,但仍屬這幅最完美。為了完成這幅作品,他曾作了許多農(nóng)夫、農(nóng)婦的肖像,對室內(nèi)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與水壺的靜物畫等等,這些均是對此畫的習作。
在這幅畫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畫家自己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該畫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時的作品,也是畫家自認為其最好的作品?!冻酝炼沟娜恕氛宫F(xiàn)出貧苦的一家人勞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卻只有土豆而已。畫中右手邊的老婦人,生活的重壓剝奪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機械地倒著手中的咖啡,目光不與餐桌上的任何一個人交接;畫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視著對面的母親,似乎為自己的胃口充滿了負罪感?;椟S的燈光下,圍坐在餐桌邊的一家人眼中卻仍然透露出饑渴的神情,此時無聲勝有聲,他們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他們的哀傷……。
圍著餐桌而坐的五個農(nóng)民,都曾作過個別習作。那詢問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農(nóng)婦下垂的厚重眼瞼,布滿皺紋、凹凸不平的臉和手,充分地表現(xiàn)出大地上勤奮的勞動者的“力量”。他在信上表示,希望這幅畫能強調(diào)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過泥土”。同時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在這幅畫上,樸實憨厚的農(nóng)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桌上懸掛的一盞燈,成為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灑在農(nóng)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們顯得突出。低矮的房頂,使屋內(nèi)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野档纳{(diào),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畫面構(gòu)圖簡潔,形象純樸。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布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背景設(shè)色稀薄淺淡,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以此看出,梵高力求表現(xiàn)在光的映射下,幾種色調(diào)變化的效果。
此畫充滿了對其社會性與宗教性的情感,畫面雖顯得粗野,但結(jié)構(gòu)卻十分緊密;以圍聚的人物為中心,對形體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構(gòu)成了種種暗灰色,以這些完成了這幅佳作。
梵高早期接觸社會下層,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他受米勒影響,想當一名農(nóng)民畫家?!冻酝炼沟娜恕繁闶撬摃r期的代表作。在畫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這幅畫,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會道德感。他選擇畫那些農(nóng)民,主要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與這些貧窮勞動者之間,有某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鳴。他在給其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我想強調(diào),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span>
吃土豆的人版畫作品
1885年,梵高有關(guān)藝術(shù)的所思所感,全都集中在《吃土豆的人》。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這幅畫上,用一冬天來繪制素描,研習粗糙的手和疙疙瘩瘩的下巴。朋友們注意到,他非常注意最丑陋的模特,“強調(diào)土里土氣的蒜頭鼻、突出的顎骨和耳朵”。然而,這些人體素材雖然是古典主義畫家的噩夢,梵高將它們變得實實在在地不朽。當他從素描轉(zhuǎn)向油畫,跟之前描繪鄉(xiāng)間小屋一樣,他依舊使用同樣黑暗的色調(diào),筆觸厚重。不過,在《吃土豆的人》中,這種粗糲不僅限于繪畫層面,更上升到思想層面,要表達某些東西。這種東西攻擊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鄉(xiāng)村野趣,攻擊以赭色和深褐色為主的風景繪畫,他曾在古皮爾畫廊的存貨中、在荷蘭人客廳的墻上見過類似作品。那些“褐土色”是彬彬有禮的藝術(shù)材料,他的褐色完全不同:是源自淤泥、垃圾、土壤的色調(diào),從未放松、紓解,是構(gòu)成這些人本身的材料。他解釋說:尚未沖洗、滿是灰塵的土豆也是這種灰棕色。這些人就是他們自己吃的東西。
這幅畫不像是畫出來的,而是涂抹和翻動出來的,上面糊著厚厚的、黏糊糊的泥土,來自布拉班特的田野?!拔以囍磉_這樣的想法:燈光下,這些吃土豆的人們,他們用來挖土的手,同樣是用來伸到盤子里的手……靠體力勞動,靠誠心實意掙下的一餐飯?!辫蟾呦鹿P稚拙,盡最大努力,想要像個鄉(xiāng)下佬一樣作畫,那辛苦的、雕塑般的筆觸就等于是體力勞動。突然,描繪17世紀農(nóng)民場景的19世紀畫作都變得有如無病呻吟,只不過是中產(chǎn)階級的貧民窟一日游。畫中這些人,才是在優(yōu)雅地用餐;他們的土豆晚宴,是勞苦大眾們的圣餐,舉起的咖啡杯,盛著與土豆一起的圣水。
梵高知道,自己畫出了一幅毫無保留、充滿張力的作品。帶著緊張和激動,他將《吃土豆的人》送至身處巴黎的提奧,詳細說明應(yīng)該如何懸掛:背景應(yīng)該是金色或黃銅色。然而梵高的熱情卻沒有燃起兄弟的火花,后者只是又看見一幅黑黢黢的畫,在巴黎是賣不出去的,那里一切都是如此……明亮!梵高一心要做自己勞動的藝術(shù),對此種評論不屑一顧。
版權(quán)聲明:文中所以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圖片如有侵權(quán)可聯(lián)系網(wǎng)站進行修改或刪除。繪畫吧-畫畫僅供美術(shù)繪畫愛好者學習交流,所有繪畫作品及文字版權(quán)于著作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業(yè)及其他營利目的,責任自負!
歡迎關(guān)注:【繪畫吧-畫畫】http://www.xcyc.net